第一单元《 负数 》单元教材分析
一、教材分析
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正数、负数的意义和读、写法,认识数轴,掌握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、负数的方法,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。小学阶段教学负数有两个方面的作用:一是对数系加以扩展,为中学学习有理数做好准备;二是会用正、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,提高数学应用能力。
本单元的三个例题,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,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;通过交流探究,经历数学化、符号化的过程,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;经历探究在直线上表示正、负数的过程,对数轴有初步的认识,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概念,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。建立数轴模型,能在直线上表示正数、0和负数,渗透数形结合思想。
在教学中要注意: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,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,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。这里不出现正、负数的数学定义,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,什么样的数是负数,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、负数。关于数轴的认识,也没有严格的数学定义,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,迁移类推到负数,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、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。
二、学情分析
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、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。在学习本单元之前,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,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,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、电子账单中的收入金额和支出金额、电梯上升的层数与下降的层数等。在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境中,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负数的意义,体会用正、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,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。
3、教学目标
1.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,理解正、负数的意义,能正确地读、写正数和负数,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。
2.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,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。
3.初步掌握用直线(数轴)上的点表示正、负数的方法,体会数形结合思想。
4.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,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,激发学习兴趣,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。
四、教学重难点:
重点: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,分辨正数和负数,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;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正、负数的意义,能用正、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;体会直线(数轴)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,能在直线(数轴)上表示正数、0和负数。
难点: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;理解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,体会正、负数在直线上的排列特点。
五、课时安排
1.负数的初步认识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课时
2.在直线上表示数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课时
六、教学策略
1.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,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。教学时,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,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,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,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。在引入负数以后,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、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,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,并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,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。
2.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资源使学生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。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,如温度、资金收支、时差、相对水位、相对误差、海拔、增长率……这些都是负数的常见应用。教师借助这些载体,使学生一方面理解负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含义,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。教师要积极鼓励,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,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。
集体备课教案 (主备人:余峰) | ||||||
课题 | 1.负数的初步认识 |
| 班级 | |||
时间 | 2025.01 |
| 教师 |
| ||
教学目标:
教学重、难点: 重点: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正、负数的意义,能用正、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。 难点: 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 教具准备:多媒体课件。
教学过程 一、情境导入,揭示课题 环节一:1.游戏激趣。同学们,我们一起来做一个“说反话”的游戏。 (1)向前走2步。(向后走2步)(2)电梯上升6层。(电梯下降6层)(3)存钱600元。(取钱600元)(4)商场盈利30万元。(商场亏损30万元) 学生活动1:学生参与游戏,初步感受“相反意义的量”。 教师活动: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,就形成了一组“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”,那么同学们请思考:怎样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?请同学们选择一例,试着写一写。 学生活动2:学生选择一例,动手写一写,并交流展示哪种表示方法最简洁明了。(进一步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) 教师活动:通过点评学生表示方法引出新知识——负数的认识)(板书课题:负数的初步认识)。 活动意图:借助游戏热身,导入新课,既活跃了课堂气氛,又能把学生带入“相反的意义”的主题中,为负数的学习作好铺垫。 二、经历过程,探究体验 环节二:教学例1:(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) 这是一幅六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图,同学们观察一下,有什么发现? (1)问3℃和-3℃各表示什么意思?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?请同学们想一想,画一画。 (2)由图可知,武汉的最低温度是-3℃,长沙的最高气温是3℃。 (3)认识0℃、+3℃和-3℃。 学生活动:
教师活动: 0℃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,不是指没有温度。以0℃为分界点,当气温高于0℃的时候,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“+”号或者直接用数字来表示,读作:零上××摄氏度。当温度低于0℃的时候,我们在数字前加一个“-”号来表示,读作:零下××摄氏度。因此,+3℃表示零上3摄氏度,读作正三摄氏度;-3℃表示零下3摄氏度,读作负三摄氏度。 活动意图:观察主题图,让学生了解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温度有高有低,并观察到温度的表示中出现了负号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对这些温度的理解,交流不同温度下的自然现象有什么不一样。 三、巩固练习,实践应用 1.课本P4“做一做”第1题。 2.课本P4“做一做”第2题。 四、课堂小结 师:同学们,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?
五、板书设计 六、作业设计 作业A 1.课本P6“练习一”第1题、第4题。 2.课本P6“练习一”第3题。
作业B 1.小明在小卖部买了一袋洗衣粉,发现包装上标有这样一段字样:“净重800g±5g”。请说明这段话的含义,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。
|
| |||||
教学反思:
集体备课教案 (主备人:余峰) | ||||||
课题 |
|
| 班级 | |||
时间 | 2025.01 |
| 教师 |
| ||
教学目标:
教学重、难点: 重点: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、负数和0。 难点:理解直线上正、负数和0的排列顺序 教具准备:多媒体课件。
教学过程 一、复习导入,揭示课题 环节一:课件展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图。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吗?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数。(板书课题:在直线上表示数) 学生活动: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,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。 教师活动:教师巡视,适时引导。 活动意图:通过复习,帮助学生回忆正数、负数的知识,然后抛出问题,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,了解有哪些基本的数学信息。 二、自主探究,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数 环节二:1.在直线上表示正数、0和负数。(1)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?(2)他们行走的方向有什么关系?(3)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这4位同学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? 学生活动: 1.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:他们都以大树为起点,两人向西,另外两人向东行走,分别行走了一定的距离。 2.小红、小明行走的方向相同,都向西;小丽、小东行走的方向相同,都向东。小红、小明和小丽、小东行走的方向相反。 3.小组合作交流,画出这4位同学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。 4.学生单独思考,组内交流成果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 5.学生个人总结。 (1)学生在直线上标出表示-1.5的点。 (2)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。 教师活动: 教师提出要求:想一想怎样在一条直线上表示,把你的想法画出来。 ①方向相反,可以用正、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。 ②以大树为起点,起点为0。展示学生交流的成果,师生共同探讨。 总结提升:在一条直线上,以0为起点,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,0的左边都是负数,右边都是正数。 思考:在直线上表示出-1.5,如果你想从起点到-1.5处,应如何运动? (1)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。 (2)集体交流。 总结: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。 活动意图:引导学生理解起点、行走方向、行走距离等概念,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,在直线上表示四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,通过交流、评价,初步感知在直线上表示正、负数的方法。 三、自主练习,巩固提升 1.课件出示教科书P5“做一做”。 解答完毕后,集中展示交流。 思考:提出一些数学问题。如:比大小。 四、课堂小结 师: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你又有哪些收获和疑问? 五、板书设计 六、作业设计 作业A 1.课本P6第5题。 2.课本P7第7题。(做在课本上)
作业B 1.直线上有A、B两点,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,点A离0处的距离为3,请写出点B所有可能的位置,并在直线上标出来。
|
| |||||
教学反思: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